查看原文
其他

“进校第一件事,放下书包去运动!”北京实验二小将体育作为第一学科丨头条

 


“进校第一件事是去操场运动”“考试当天也不停体育课”“零点体育实践校”……这里说的学校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3年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大胆地提出了“体育是第一学科”的办学主张。同为儿童心理学教授的她,深知体育对于儿童身体协调发展、智力发育的重要性,体育能够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是非常好的育人路径和抓手。

 

小学阶段,体育是为孩子打好生物学基础、为孩子成长奠基的重要阶段。围绕体育与儿童发展,芦咏莉将通过六个方面的专业解读,刷新我们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要从幼儿抓起


 1. 幼儿早期的发展 


人类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他的婴幼儿时期的动作或者运动的发展,对人的终身成长,还有对人的综合发展是具有巨大作用的。但是作为家长和老师来讲,可能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在综合素质里我的孩子是否足够聪明。

 

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智力测验主要关注的是两大内容。

 

一是语言,就是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听懂你讲的话是什么意思,其次是否能够用比较准确、清晰甚至更丰富的语言去说出他的思想,语言和文字是对一个人他是否足够聪明是有巨大作用的。

 

另一个主要关注就是动作。这个动作就包括两类动作:一类动作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穿针引线,什么穿珠子啦,摆积木,拼插……就是这种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还有一类就是做大动作,比如说我们拍球、跳绳、奔跑、打滚儿、旋转。这些大的动作都是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

 

所以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会看到,老师的训练活动中经常有一项,就是头上要顶一个块毛巾或者一本书、一个玩具,然后脚尖儿对着脚后跟,把两臂伸平,踩线走。表面上,孩子是在简单去做一个协调性的动作,其实是在训练孩子对肌肉的控制,同时是刺激相关的大脑中枢和各个方面进行协调的一个工作,也是感统训练中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在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他动作的发展其实很多时候会和他的智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而且有时候是直接反映出他智力发展的水平和状态。

 

 2. 动作发展与肌肉记忆 

 

10岁以前的小朋友有很多大动作的关键期,也是体育专业里经常讲的窗口期。如果掌握住这几个关键期和窗口期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小朋友得到良好的训练以后,会形成一个深刻的终身的肌肉记忆。

 

这些肌肉记忆会在孩子成年之后,在他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很强的综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学习在打网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还有的人打高尔夫球,在他10岁以前,如果这几大动作(跑、跳、投、滚、旋转、滑)等都得到了必要的训练,你就会发现他后面无论参加什么样的运动,掌握起来会非常得快。

 

为什么?是因为他的肌肉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记忆。

 


 3. 脑科学的研究 

 

在脑科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在体育运动的时候,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都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活跃状态。

 

当大脑皮层越活越兴奋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大脑皮层里面对应的神经元细胞,神经的轴突树突等等,他们都在不停地生长,而且生长得很充分很饱满,甚至出现必要的丰富的连接。这种就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很好的生物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鼻祖桑代克讲到,学习的核心本质就是建立连接。

 

什么是建立连接?举个例子,就是当我们一提到一个词一个事儿,那些反应快的、机灵的人一下就能激活相关的知识点、概念和体验经历,而且激活的速度又快,范围又广。我们走到深度学习的时候,不但需要激活连接,而且要让连接更加有效、科学、准确。

 

此外,大脑的所有信号是要通过神经传导,也就是我们后背的这根脊柱。脊柱从不同的脊髓腔里发出各种神经,会指挥着我们的脏器和四肢,然后来完成大脑这个司令官各种各样的命令。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有不少的“弯孩子”。

 

“弯孩子”是什么呢?

 

就是说我们脊柱四周、两侧的肌肉群的发展是不均衡或者是没有力量。那么当一侧有力量,一侧没有力量是软的时候,他自然就是弯着的了。带来的结果就是从对应的脊髓腔里头穿出来的脊髓会受到空间的限制,甚至被挤压。这都是我们不乐见的。

 

大脑皮层的发育是有3个加速时期:0到1岁,1到3岁,3到6岁,脊柱这个神经发育,大概要到14岁才能相对稳定和成熟下来,而这一段时间我们是大有作为的。

 

在这里呢,必须要如实地跟大家报告,当我提到体育第一学科的时候,有人会说,芦校长你是不是在搞噱头。我诚实地跟大家讲,如果不是因为我在小学工作,如果不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6岁到12岁,可能我在提体育是第一学科的时候,还是要打一个小小的问号的,我还是会很犹豫的。

 

但是当我面对12岁以前的小朋友的时候,我会知道无论是他们大脑皮层发育的成熟度,还是整个中枢神经包括脊柱往下走,他是有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的。


更加上我们10岁以前这种大动作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窗口期,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机会,我们将会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好一个非常棒的生物学的基础。所以我想说的是,在小学阶段,体育是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块重要基石的时期,我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关键期。

 4.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对全球的教育引发了非常大的影响和震动。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我们对智力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不再认为只有语文或数学这些成绩好的孩子是聪明的,我们会发现原来有很多类的人都是聪明的,而且他的聪明程度是不可被替代的。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有一种智力叫身体运动。比尔盖茨和打篮球的迈克尔乔丹这两个人在一起,请问他们谁更成功呢?两个人都在各自领域很成功。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是说,体育运动水平很强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个体。


 5. 社会文化 

 

除此以外,我们来看看社会文化领域。在我们整个文明的传承中,无论是艺术,比如绘画、音乐,还是关于运动,比如奥林匹克竞赛,都有很多关于力量,关于力和美的象征,而且一直在传承。直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到在孩子们所喜欢的明星和所喜欢的电影里面,仍有很多“力”、“美”以及“智慧”并存的偶像和英雄角色。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近些年的亚洲电影里宣扬了一种偏中性。男生越来越“娘”,女生就越来越中性。那这种异化现象背后到底说明什么?实际上是需要我们警觉的,也引发我们思考体育、运动到底在孩子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例。


 6. 运动魅力 

 

再看看运动本身的魅力。运动本身的魅力创造了很多的价值,比如对个人健康的价值,对生活质量的价值,对经济的价值以及对社会影响力的价值。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对我们学校老师影响至深的一个例子,就是梦之队。

 

在梦之队里,每一个队员都是顶尖的队员,但在团队中,他仍然愿意去成就另外的人,愿意处在辅助别人的位置去做绿叶。这背后其实建立的不再是“I”,不再是“我”的概念,而是“WE”,是“我们”这样一个概念。

 

今天谈这个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现在处于全球疫情爆发的一个阶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只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全球性的灾难我们才能过去。所以我就想,这本身就是运动在很多的项目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魅力和一种社会影响力。




运动不是动一动,而是科学


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对体育不同的说法和认识,我也来谈谈我的理解。

 

最常听到的就是人们会说搞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大家如果认同刚才所说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话,就一定不会赞同这种说法。可是为什么确实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形成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而且非常根深蒂固呢?

 

我个人认为是跟我们国家运动员的选拔机制有关系。比如我们的孩子一旦被选拔成专业运动员后,就会进体校。而在体校里,我们的文化课以及其他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课程就被忽视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做训练。

 

但是事实上,今天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比如说,我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到云南去支教的时候,两地的孩子在一起踢足球。在一开始打比赛的时候,我们体能很多方面就是跟不上,经常输。云南那个高原地区的孩子,每天都在户外运动啊,奔跑啊,没有场地限制,确实有优势。

 

但是随着这种联络和比赛越来越多,尤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以后,就会发现我们孩子的后劲儿就出来了。其实这个时候踢球只靠体力已经不占优势了,很多时候是要考大脑对比赛的阅读。

 

运动对儿童的发展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 ,但如果只是单一地去发展某项运动,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这也是我们提出在小学一定要综合发展的原因。

 

社会上还有“浪荡公子学体育”的说法,好像学体育的人,都会有特别鲜明的一种行为特征,这是对体育误解。

 

看看在历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体育明星有哪些,我们就会发现,除了自身在运动项目中所取得的奖牌数和奖牌的含金量以外,其实最后跟他个人的素养有巨大的关系,比如文化素养,个人的德行等等,这些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明星未来的出路。


比如大家很熟悉体操王子李宁、邓亚萍、姚明,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推崇的体育明星。他们不仅在运动职业生涯期间表现突出,退役之后仍然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我们再来看看体育和社会领袖精英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一想到华尔街精英,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高智商人群,可能没有太关注过他们的身材体格和运动能力。比如说我们会看到在22岁到62岁的华尔街精英在参加十项铁人赛的项目:四小时内参加一个400米跑,扔橄榄球,引体向上,40码(37米)冲刺,双杠下撑,500米划桨,撑杆跳,20码穿梭,卧推和一个800米跑。

 

下面这位是三年夺取华尔街最佳运动员称号的人,他的整个精神状态和体格给我们显示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


上面这些都是分析师,他们是天天坐在计算机前面看数字的,但是我们看他们跑步的这些成绩,几乎都能跟专业运动员媲美,而且他们在速度、耐力、力量方面表现得都非常出色。



接下来,我们要注意是否真的懂科学运动。比如有人说我喜欢跑步,或者我一定要在某项运动上出成绩,那么我就从一而终,专门跑步或者游泳。后来我跟运动界的朋友一起交流,其中一位是威斯康辛白水分校的一位教授,他认为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他的孩子练习的有些项目在美国大学生游泳比赛是能够进入到前三名的,但是他会进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运动。因为不同的运动会走不同的肌肉群,当这个肌肉群常年去做运动,另外的肌肉群可能就被忽略,就没有得到必要的锻炼。

 

听了之后,我就顿悟到,6岁到12岁的孩子还没有进入到某一个专项运动中,如果他将来要在某个专项上进行大量、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现在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他身上的每一块骨骼,每一块肌肉都在成长中。如果我们能给他一个相对均衡的发展,有一个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相信他无论将来走哪个专项,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更加宽广的前景。

 

为此,我们学校在设计“零点体育”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比如,我们有一组项目是16个,4个项目为一组,这4组项目是围绕我们身体的五大核心素质来做的。孩子做这4个项目不会一个学期从头做到尾,而是只做两周或一个月,等到孩子这部分肌肉感觉到酸痛、需要休息的时候,自动给他换到下一组4个项目中。

 

那么在下一组,他运动锻炼的是另外的一种肌肉。随着我在这方面投入越多,也认识了更多体育界朋友,我就学到了更多关于科学运动的知识,运动真的不是我们理解的动一动就行。



“体育是第一学科”


接下来谈谈我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体育儿童发展方面的实践。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体育,这里有一个传承。到了2016年7月,我们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提到了体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体育是第一学科”来惠及每一位学生。

 

当初提出来的时候还是很有挑战的。当我们回溯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我们认为核心、本质的就是在全身发展这一部分。所以本着以终为始的观点,我们认定要在小学阶段送给孩子一个健壮的体魄,送给孩子一个终身运动的一种自觉的习惯。

 

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从思变、思辨、四变、撕边,这四个词开始谈起。

 


首先是在观念上我们做了哪些新的思考?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有非常好的重视体育运动的传统。比如每三年一次的体育节,比如每一个五一、十一、寒假、暑假、清明、端午等这种小长假的“五小”作业,“五小”第一项就是“小健将”,孩子都会拿到一个“小健将”的单子。

 

我们的评价机制中“10+n+4”里面会专门有健将达人这种评选。我们有“121”工程,就是指我们的一位学生,拉着两位家长,形成一项家庭运动。

 

2016年我做调研的时候,发现我们学校有76%多的孩子都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社团,但是参加体育社团的孩子只有11%。这个数据是让我们比较吃惊的。尤其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教育部很早就提出了“阳光体育1小时”,所以孩子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有间操课。但是很多的孩子做间操的时候并不积极。虽然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操,但孩子的参与却是有限的。

 

我们发现不是操本身孩子不喜欢,而是上操之前我们总是要先站队,孩子必须要站得特别地直,笔杆一样直,而且不能动,等到我们放音乐,孩子才能动。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国家的孩子,他们没有操,但是对运动的热爱或者参与运动社团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这也引发我们思考说,操是重要的吗?排队是重要的吗?到底什么是重要的?是不是可以先让孩子去运动,让他这种肌肉力量、自控能力强了以后,再说站队的事。

 

我们带着这些想法开展了研究,包括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体育课程的标准等。之后我们从“课变、赛变、操变、评变”四个方面去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 教育的变化


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已经开始走向了走班制。在不同的年级,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课标的要求、教师所拥有的特长,设计出不同的项目班。如果有5位老师,就要4个班的同学去选五个项目,如果4位老师,就是3个班的同学去选四个项目。

 

这些项目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一轮。我们每周是4加1的体育。四节体育课,一节体育活动课,相当于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那么孩子在2个月就有32节体育课和8节体育活动课,可以对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孩子对一项技能的掌握。

 

每一个项目班的人数比原有的人数要少,这样会让老师能够更加点对点,更明确地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降低体育课中的安全风险,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教学上的变革。


  • 比赛


之前我们每学期都有运动会,但是我们现在把项目班和体育月赛之间进行一个融合。因为每个项目班的设计是考虑到了课标要求,以及每个年级孩子应该增长的体育技能、需具备的基本运动素质和素养。

 

所以我们将每学期才有一次的运动会变成几乎每个月一次的体育赛事,“以赛促练”带动全员的参与,而且让每个孩子通过一种目标驱动,一种内驱力,来增强他对体育课的投入。


  • 操变


从一开始的一种操到各种各样的操,再到省掉整队时间,孩子们自己带队上来,跟着音乐选择去做热身,做完热身等到音乐响就可以做操,或者他们会到不同的场地去选择我们的“零点体育” ,这是操的变化。

 

  • 评价的变化


孩子从一年级到二年级,要获得哪一些技能,达到哪一些核心素质的要求,这个水平应该是在哪个阶段,有怎么样的一个跨越,对这些问题我们正在研究中。

 

我们之所以能够去研究,得益于两方面。

 

第一个得益于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的一个三精准的项目。他们会给我们一个精准的测量,精准的分析和精准的干预,帮助我们精细化地去做评估。

 

第二个得益于信息技术。比如说我们场馆装了一个大屏幕,孩子带着运动腕带或臂带在这里运动,通过这个大屏里就能看到自己的心率,不需要老师提醒,自己就知道状态有没有达到,这种过程数据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项目班,每个月、每个学期、每学年都会对孩子运动和体质进行各种精准的测量和分析,这些是我们在做的一个评价的变化,是我们近期的一个重点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别成熟的体系。

 

所谓“撕边”,就是我们体育学科要借鉴其他学科,比如说我们进行“体育伴我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多学科融入,打破人员边界等。比如加上志愿者的介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零点体育”教师不足的现状,专家的介入能让我们对很多问题有了新思考。


经过我们的尝试,学生整体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对体育学科,还有他的综合素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秘方”


零点体育不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发明,但确实是我们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跟孩子强调体育是第一学科的时候,第一个体现就是所有孩子进校园的生活是从运动开始,也就是进学校的第一件事,放下书包就到操场上开始运动。这是我们认为对体育的重视,同时也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校园生活的安排。

 

我们会看到,孩子通过一到校的运动热身,改变了他早上懒懒散散被家长逼起床的状态,也让孩子通过慢慢地运动兴奋起来,这是因为他血液中的血氧增加,血氧又到大脑里让大脑皮层激活,这样孩子运动完之后再进到教室里去学习的注意力、专注程度就会明显有所提高。


而且他运动之后再放松下来的时候,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小动作,当我们身体动完了,就该大脑动了。

 

 “零点体育”中的任何一点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五大身体素质来的。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把一些综合素质不断地再加入进来。

 

我们分为低段、中段、高段三个不同的水平。低段的时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16个项目,每个项目在培养什么,他就在什么位置。我们低段的孩子所在的这个校区是一个庭院式的,没有一个标准的体育场地。于是我们基本上把每个边边角角都用到了。

 

当他们到了中高年级就到了水平2和水平3的时候,孩子的自主性强了以后,我们是把项目给他自己选择组合,不会有老师协助,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组合,而且是小队长带着这些孩子们往前走,孩子这些训练都是自己自主去做的。

 

我们现在社团就越来越丰富,有健美操,有武术,有足球,有冰球,乒乓球、篮球、田径。田径,是我们学校最大的一个骄傲。在200米的跑道上,最早也就不到50人,现在远远超过了200多个学生在奔跑。

 

孩子从二年级毕业,升入三年级时候加入田径社团,经历三、四、五年级后,这个孩子基本上就是铁人,所有的流感几乎都击不倒他。而且,我们还发现这些田径队的孩子进入中学的时候,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而且他们的成绩很多时候都是在班级和年级里名列前茅。

 

所以我就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培养的方法对,我们这些体育好的孩子绝对不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些孩子他们在时间管理上非常有效,生活自理上也非常得棒。

 

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参加体育社团的孩子已经从2016的11%增长到了24%左右。这离我的目标还是有一段的距离,但也翻了一倍。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体育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先锋队。




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这里的效果一个是质性的反馈,也就是来自家长的反馈,还有一个是量化的研究结果,由数据得出的一些结论。

 

家长和老师感受到的是,孩子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身体素质,还有情绪的体验都得了很大的提升。比如说孩子的笑脸童真增多,精力得到了发泄,同伴的冲突减少,挑食的行为减少,睡眠的质量提高,饭量在增加等等,这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我们会看到注意力也在集中,改错的速度和正确率有所提升,等等。

 

从成绩上来说,跳绳和50米往返跑对语文成绩成正相关,而且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过有人就会跟我说,体前屈好像就没有用,其实体前屈对心肺功能作用很大。我们要看到不同的项目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有的项目是反映你的脑子会越来越灵,有的方面是对你将来的长寿和健康有巨大帮助。

 

大家都知道在小学阶段,女生要比男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比较强的一个优势,但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男生和女生是相当一致的。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会看到身高体重比跟成绩之间的一个关系,就会发现肥胖的孩子在语数的学业成绩,还有体育单项成绩上都明显低于体重正常和体重偏轻、体重超重的学生。

 

当然还有一些深入的分析,比如说肥胖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有任何的优势了呢?我们会发现体重偏低的孩子,他的优势主要是在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但是肥胖的孩子,他的认真和耐心程度一点儿都不比体重正常的孩子或者体重偏低的孩子弱。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从学校管理来讲也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会看到,随着“零点体育”的推进,我们意外伤害和因病缺勤的比例都极大地降低,做体育教育改革以来,大家都能看到确实带来了一些好的变化。

 

体育让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尝到了甜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任重而道远。

 

因为在体育里面最核心的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为了体育而体育,为了全员运动会而运动会,而是始终要把儿童的发展、培养祖国未来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作为我们的第一要义,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我们要把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审美素养,都往一个健康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上去做引领。



作者 | 芦咏莉

来源 | 体育的力量(ID:Sports_Hero)

责编 | 凳子骑

2594889720@qq.com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育?

• 白岩松:体育凭什么排在“四育之首”?

• 这所世界名校把体育当成“最高贵的教育”,他们的体育课表令人惊叹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